2014年7月22日,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主办,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德稻教育协办的为期三周的上海“数字未来”暑期设计工作营系列学术活动在最终成果展的开幕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上海“数字未来”暑期设计工作营从2011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袁烽副教授组织策划,旨在通过数字研习班(Computation Workshop)、造工作营(Fabrication Workshop)、国际会议和最终成果展的系列]教学和学术活动,在数字设计的教学实践和国际交流合作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今年的工作营以“基于结构性能的机器人建造”(Robotic
Fabrication Based on Structural Performance)为主题,主要关注机器人砖构、机器人木构、机器人仿生结构打印、机器人金属加工、机器人气模和3D混凝土非线性建筑打印等议题。参与此次工作营的指导老师有来自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Panagiotis
Michalatos和苏麒、密歇根大学的Matias del Campo和Sandra
Manninger、同济大学的袁烽和苏运升、清华大学的于雷,还有来自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孟浩和南加州建筑学院的闫超。在为期一周的数字研习班的教学中,开展了Processing、Grasshopper、Maya、Kangaroo、MelScript、Millepede、Rhino和Kukaprc的数字化软件教学。在随后的两周中,50余学生分为7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7组作品,并在最终成果展上展出。

在7月22日下午举办的国际会议上,活动还荣幸地邀请到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院长李振宇、密歇根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Sharon Haar、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徐卫国、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Tom Verebes、南加州大学教授Neil Leach、奥雅纳(ARUP)东亚地区数字设计负责人莊姿君、CAADRIA主席张登文和上海盈创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义和。各位嘉宾围绕着此次工作营的主题从建筑学的教学实践、实验室建设、工程实践和材料创新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上海“数字未来”暑期设计工作营,作为中国建筑学会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DADA)的系列活动之一,在推动中国数字建筑设计的教学和实践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次活动还得到了McNeel Asia、Kuka机器人和《时代建筑》的大力支持。